MCPLive > 杂志文章 > 标准大解析之 SATA接口的更新之路

标准大解析之 SATA接口的更新之路

2011-03-23ZZ《微型计算机》2011年3月上

SATA一门三兄弟

SATA 1.5Gb/s

SATA 1.5Gb/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ATA 1.0,它是SATA家族的老大。SATA一改PATA并行的数据传输方式,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在较少的位宽下使用较高的工作频率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SATA每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可有效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和电缆数。SATA接口有7个针脚,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它们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提高了数据抗干扰能力。

硬盘上的SATA电源接口和数据接口

SATA 1.5Gb/s接口刚推出时,PATA 133理论传输速度为133MB/s,而SATA的第一代产品就已经达到了150MB/s,相信许多读者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并发的传输数据不是应该比一串一串地传输数据更快么,那为什么串口的速度会大于并口的速度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打个比方:PATA好比泥泞、崎岖、颠簸的土路,路面虽宽但路况极差。SATA好比平坦、笔直的洲际高速公路,车道不多但路况极佳。汽车好比传输的数据,在土路上纵然可并排行驶,但速度就是提不上去,且对车辆损害极大;而在洲际公路上,就算汽车只能连成一串行驶,也可获得较高的行驶速度。相比而言,当然SATA的传输速度就更快了!

另外,SATA还有不少的优点,比如SATA“吃的少,干得多”,它的高工作电压仅0.5V,相比PATA接口的5V可是下降了不少哦;SATA连接线也做了“大瘦身”,这让他更容易收放和插拔,对机箱内的散热也有明显改善。因此,SATA一上市就受到了用户们的青睐。

SATA 3Gb/s

SATA 3Gb/s又叫SATA 2.0,是SATA 1.5Gb/s的“接班人”,也是目前数据传输市场上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它与SATA 1.5Gb/s在原理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数据传输带宽上比前者整整提高了一倍,达到了300MB/s,此外还加入了一些新的特性,比如NCQ。SATA 3Gb/s在数据线方面有了小小的改进,出现了“L”形的接口和带金属扣的端口。SATA接口刚出来的时候有一个缺点,就是固定程度不够。于是,一些厂商在SATA线的端口处加上了一个金属扣,这样能有效的避免SATA线脱落。“L”形接口主要用于连接存储设备,这样将更有益于在机箱中布线。

NCQ是原生命令队列的英文缩写(Native Command Queuing)。它是一项通过在硬盘内部优化作业的执行顺序来提升硬盘性能和使用寿命的优化技术。

eSATA

eSATA是为面向外接驱动器而制定的的扩展规格(External Serial ATA),算是SATA衍生出的“同胞兄弟”,支持热插拔功能。eSATA硬盘盒在搭配SATA硬盘后,中间无需桥接芯片的转换即可使用。eSATA底层的物理规范并未发生变化,仍采用了7针数据线,所以仅仅需要改变接口便可以实现对SATA设备的兼容。

 eSATA接口

目前,eSATA被广泛使用在外置设备上,我们可在主板和笔记本上看到它的身影。eSATA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它在形状上与SATA的接口不同,这样可以防止误插拔,加上了金属扣更可保证物理连接的牢固性。eSATA连接线的大长度为2m,它的传输速度可达到1.5Gb/s或3Gb/s,远远高于USB 2.0的480Mb/s和IEEE 1394的400Mb/s。不过,USB 3.0发布以后,在速度上对eSATA接口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而且eSATA设备需要外接供电的特点使其始终无法全面普及。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