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对画面的定义都是“平”的,小到PMP设备、手机,大到显示器、电视,我们似乎始终觉得曲面显示设备只会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直到近期,各类曲面设备如潮水般向我等袭来,我们才猛然发觉,科幻与显示其实仅在一线之间,电影里的众多曲面设备离我们真的很近。但是,我们对这类曲面显示设备背后的功臣——曲面OLED的了解却知之甚少。今天我们不妨在这儿聊聊这位幕后英雄。
OLED是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单词缩写,意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也可称其为有机电激光显示。其具有典型的三明治式结构,也就是由不同的应用层叠加组合而成。首先,是由一层薄薄的、透明的且具有半导体特性ITO(铟锡氧化物层)与供电部分的正极端相连接,而供电部分的另一端则连接到金属层来作为阴极。接着,就是在这两极中间叠加进三层结构,从阳极至阴极分别为:HTL(空穴传输层)、EL(发光层)和ETL(电子传输层)。当供电部分输出适当强度的电压时,正极处的空穴(一个缺少电子的、成正电性的空位粒子)与阴极处产生的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进而产生出亮光。由于发光层中配方不同,会产生出的红、绿、蓝的RGB三原色,通过强弱叠加,就构成了基本的色彩。
OLED虽然在名字上与LED类似,但二者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以我们常用的LED显示器为例,它的液晶面板是通过LED背光源发光,再通过液晶分子的折射而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而液晶分子其本身并不具备发光的能力,也就是说,LED所指的就仅仅是显示器的背光源而已。但OLED则不同,它自身就能够发光并产生各种颜色,因此,它不需要额外的背光源。LED和OLED的关系好比发动机和汽车,前者无法独立运作,必须要搭配上更多的部件才能发挥作用,而后者则本身就是一个一体化的模块,能独立地将功能实现。这就让OLED在工艺上可变得更加的薄,结构上也更简单,也为其可塑造出多样的表面提供了优先条件。
目前,OLED又有两种新形态的产品:曲面OLED和柔性OLED。曲面OLED是对一类表面可弯曲的OLED屏幕的总称,说的是形状;而柔性OLED说的则是质地和硬度,严格地说,有很大一部分的曲面OLED设备都能划归到柔性OLED设备中。它们都属于OLED家族中的新生代衍生产品,在结构上与主流OLED设备原理类似,只是在工艺上有所差别。曲面OLED只是单向弯曲,产品本身还是硬的,并且受制于屏幕边框的限制,也就是说弯曲程度有限。而柔性OLED则不同,可以任意弯曲,甚至不受屏幕边框限制或者说是其没有屏幕边框。
可能你会好奇,传统的LED和OLED都是非常平整的,为什么可为什么柔性OLED就能任意弯曲呢?为了让OLED屏幕变柔软,各厂商都把功夫下到了“表面”,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聚合物添加到可弯曲的合成材料薄膜上,并通过使用特殊的阻隔层,减少基底薄膜对氧气和水汽的透过率,从而使聚合物长久地与空气隔绝,形成一个保护外衣。比如三星推出的基于OLED技术的柔性YOUM屏幕,就是将玻璃基板和封装层换成了柔性聚合物薄片来实现的。通过聚合物将内部结构包好并隔绝空气后,屏幕上的玻璃便可以被去掉,不同的曲度便可呈现。
目前,主流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所使用的液晶屏幕通常有六层(如三星YOUM屏幕则仅为四层结构),其中就有两层是采用的玻璃材质。而普通的柔性OLED,两层玻璃基板和封装层都可以被更薄的柔性聚合物薄片所替代。因此,柔性OLED屏在做得又轻又薄的同时,在结构内部还没有液晶分子和玻璃,这也让柔性OLED屏比主流的液晶屏更耐用,抗震性能、透光性能都会更好。
与传统平面OLED设备相比,柔性OLED在制作上的大不同在于封装工艺。传统平面OLED器件是在刚性基板(如玻璃、金属等)上制作电极和各有机功能层,对这类器件进行封装,一般就会给器件加一个盖板,并将基板和盖板用环氧树脂粘接在一起,这样就在基板和盖板之间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罩子,将所有的器件和空气隔开,空气中的水、氧等成分只能通过基板和盖板之间的环氧树脂,缓缓向器件内部进行渗透。因而,比较有效地防止了OLED各功能层与空气中的水、氧等成分发生反应。对平面OLED进行的封装所用的盖板,通常是也玻璃或金属。整个封装过程是在充满氮、氩等惰性气体的手套箱内完成。一般来说,金属盖板可有效阻挡水、氧等成分对器件封装的渗透,又可使器件坚固。但其缺点在于不透光,进而就限制了此封装方法在照明或成像设备上的应用。另外,用金属盖板封装时,还应特别注意金属盖板不能接触到器件的电极,否则极易发生短路。玻璃虽能解决这类问题,但也存在硬度不高、易碎等缺陷。此外,盖板封装时所用的密封胶,还具有多孔性,会使少量空气中的水分渗入器件内部,因此在封装过程中,一般还会在器件内部加入氧化钙或氧化钡来作为干燥剂,吸收涂环氧树脂和封装时所残留的水分。
柔性OLED的封装方式则有所不同,其主要的封装方法有两种:(1)与传统平面OLED器件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给器件一个柔性的聚合物的盖板,然后在基板和盖板上制作阻挡层。(2)在基板和各功能层上制作单层或多层薄膜来阻挡水、氧等成分的渗透,这种封装技术可塑性更强,设备也能被制作得更加纤薄。其中,单层薄膜封装一般是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或真空蒸镀技术,在基板上和器件上制备一层阻挡层,以此来阻挡水汽和氧气的渗透。阻挡层材料一般为硅氧化合物或硅氮化合物。多层薄膜封装则是在聚合物基板和有机发光器件上,采用多层薄膜包覆密封。也就是用覆膜材料对柔性有机发光器件进行全密封包装,该混合防护层由真空沉积聚合物膜和高密度介电层交替构成,有效地消除了各防护层材料间的相互影响。聚合物在真空中沉积并交联,形成了一种非共形的聚丙烯酸酯膜,然后将介电质薄膜层的层数和成分加以调控,进而形成所需要多膜覆盖。
坦白地说,柔性OLED屏幕的优点的确不少,如前面提到的结构简单、可塑性强、纤薄等。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柔性OLED屏幕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大的问题莫过于制造工艺上的不够成熟。目前,国际上开发柔性OLED屏的公司不少,但其产品的合格率大多不高。尺寸稳定性成为塑胶基板柔性OLED屏制作中的大挑战。若尺寸变化过大,会使得光罩对位变得极为困难,还会限制住晶体管设计的大小,同时容易在有机与无机材料层界面间产生内应力,导致弯曲时,层与层间产生剥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柔性OLED结构上简单,但良品率较低的原因。这一因素所带来的进一步后果,就是让柔性OLED设备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进而柔性OLED设备的销售价格也居高不下,这为柔性OLED设备的大量普及带来较大的障碍。再加上生产OLED的原材料本身就较为昂贵,让量产柔性OLED屏幕的企业变得屈指可数。以柔性OLED手机市场为例,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搭配柔性OLED的产品,但都还是一些概念性产品。由此可见,柔性OLED设备要想达到普及的程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实在很早之前,诺基亚、索尼、三星等厂商就已经给出柔性OLED手机的概念图,这种柔性OLED技术的研发也已经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早在2011年,诺基亚在2011诺基亚世界大会、三星在CES 2011上就展示过柔性OLED的实体样品。而对于柔性OLED的研究,各大移动终端制造商也一直没有停歇。包括三星、LG、飞利浦、夏普、索尼和诺基亚在内的厂商目前都在研发柔性OLED屏幕技术,同时也都有各自的样品展示过。但直到目前,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所以还看不到有产品的上市。
由于柔性OLED的封装难度大,目前还只是一些小到几英寸大到十几英寸的产品。所以柔性OLED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主要在一些小尺寸的产品上,比如柔性OLED屏幕符合手机屏幕越来越大、携带方便的发展趋势;OLED低功耗、可弯曲的特性可以制作成可穿戴的设备,比如手表、手环等。当然,由于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未来会有大尺寸的柔性OLED产品,再加上自发光的特点,还可以制作成可发光的窗帘、墙纸等设备,来节约能源,这些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但从现阶段来看,想要应用到大尺寸产品上,比如电视、显示器以及平板和手机上都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我们先不考虑成本因素,就产品本身来讲,一款产品除了屏幕外,还有边框、PCB、芯片等等,但这些物件也能变得柔软吗?显然这是不能的,至少从目前来看还不可能。
曲面OLED应用到手机上从人体工学角度来看,似乎更贴合人脸。
由于OLED是一种自发光的面板,它并不需要额外的背光部件当光源,再加上OLED也可以使用带有金属层封装技术的单一玻璃基板,所以OLED的设计和结构上的优点能更好地形成弯曲的形状。目前曲面OLED产品的弯曲制程技术还不够成熟,制造曲面OLED产品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在OLED封装过程中就形成曲面;第二种是在完成OLED面板制造过程后再形成曲面。
不过,曲面OLED制造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由于制造大尺寸的OLED面板在工艺上已经比较复杂,若让其曲面化,虽然不存在像柔性OLED那样的诸多问题,但在制造工艺上依旧难度很大。这样无疑会降低产品的良品率并且大幅度增加成本,这也是其一直无法大量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为了提高高强度冲击下的耐力度,OLED外框必须比LCD更坚硬更厚实。而且,当OLED材料遇到加热蒸发后的热气,一定程度上将降低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在弯曲过程中由于在采用高温和压力之下,作为OLED的偏光片附件的模块生产也会产生问题。这些是曲面OLED电视的挑战。
由于技术及生产工艺上比柔性OLED的难度要小,所以曲面OLED从小到几英寸,大到上百英寸的产品都有。而目前应用多的就是穿戴设备和电视方面,并且已经有诸多产品上市可以购买到,而不像是柔性OLED产品,更多的还只是“期货”产品。
首先,到目前为止,由于大多数电视是平面的,所以弯曲的屏幕形状在风格上很容易被区分。事实上在目前高度同质化外观设计的平面电视中,曲面化极易形成品牌的差异化。其次,曲面OLED电视从任何角度都能提供佳的观看效果。整块屏幕朝观赏者方向包围的弧形设计,可提供更宽广的可视角度与宽阔的全景影像效果。再者,以曲面电视而言,近距离观看时还减少了离轴观看时的失真度。而曲面OLED产品的缺点主要是由于技术及生产方面的原因,导致良品率低,成本较高,从而导致整个产品上市的价格较高。我们拿LG 55E A9700这款售价34999元的55英寸曲面OLED电视举例,除了商用显示和个别消费者购买之外,不会有太多人买。因为这类产品价格高、实用性小,其售价足够买数台普通LED电视。
在研究柔性OLED技术中,曲面OLED成为一步探路石,这也是为什么曲面OLED的口号远比柔性OLED口号响亮的原因。这类设备的普及道路还很远,这是事实,但不得不承认,曲面OLED设备的确变得越来越多。曲面OLED设备除了要克服其本身售价高昂的不足外,另一个要顾及的是在曲面设计上,对人们心中成像设备固有观念和使用习惯强烈冲击。电视、智能穿戴设备等还好,而能在功能和实用性上,完全接受曲面手机这一设计理念的用户却着实有限。
对于曲面手机,韩系厂商无疑充当了其中重要的推手。其中,为我们熟悉的无疑是LGG Flex手机,它也是在国内首款上市的曲面手机。其采用了6英寸的曲面OLED屏幕,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密度为245ppi。支持LT E的4G网络制式,其处理器选用的是高通骁龙Snapdragon MSM8974,并拥有2GB RAM和32GB ROM,性能强大。总的来看,LGG Flex虽算得上是一款配置不错的旗舰手机,但与众多同价位手机相比,除了曲面屏幕外,其亮点并不突出,而曲面屏幕几乎又是这款手机的唯一亮点。反复来看,曲面手机所带来的视线与画面垂直的视觉体验,以及人脸贴合度更高等优势,在不少人眼中,都属于聊胜于无的设计,对用户体验的实质性提升并不大。
再来说说电视,对于电视特别是一些大尺寸电视,采用曲面OLED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在色彩表现、功耗等方面,曲面电视与普通平面电视间基本是没有差异的,但在实际的观感上,二者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平板电视如果尺寸过大,且视距较近的话,电视两侧的边缘会因可视角度太大而产生色差,进而影响观感。而曲面电视对用户来说可形成一个弧形包围,提供宽阔的全景影像效果。眼睛在直视任何一个屏幕上的任何一个点时,人眼和屏幕都能形成一个近90度的直角,不论是在屏幕中央还是边缘四周,成像的表现均相同,并且在近距离观看时,还能减少离轴观看的失真度,这些都是在性能参数上无法体现出而实际感受又能体会到的。而反过来,站在厂商角度考虑,曲面电视会让观影者的观赏距离进一步拉长,即消费者会为了追求更好的观赏体验拉长自己的视觉距离,这样又反过来促使了消费者去购买更大尺寸的电视,增加了对成像面积的需求,无形中就为厂商增加利润带来了机会。但是,由于目前曲面电视在制造工艺方面并不完全成熟,制造成本相对较高,厂商目前尚不会同时全面量产多款曲面电视设备,少量的几款型号除试水市场外,更可视作厂商展现自己技术实力的一种方式。
后来聊聊其它的曲面OLED设备,其实对于这一类设备来说,过于丰富的功能和衍生形态,让我们很难给其下个定义。归结起来,说它们是手表、手机或手镯或配饰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姑且先称其为曲面OLED穿戴设备。这类产品种类不少,但市场化程度却并不算高,也就是说,大部分消费者对其所保持的消费心态,仅仅是新奇、尝鲜、好玩等看法,而对产品本身实用性的认可度却并不高。反观这类产品的设计厂家们,似乎也没有一套完善且长远的产品设计思路,这类曲面OLED穿戴产品究竟要有怎样的定位,是有合理的功能归属,还是会作为一类趣味性的电子产品来存在,答案犹未可知。只能说,目前我们需要这类曲面OLED穿戴设备来丰富和优化我们的生活,它们是一类调剂,而非一类存在。
对于目前大部分用户来说,不管是曲面OLED还是柔性OLED设备,更多的意义在于新奇,而非实用。其实更大的价值是厂商展现技术实力和为品牌造势,而且从量产能力和目前的价格来看,普及的可能性都很小。做个假设,在未来数年以后,当曲面和柔性OLED设备随处可见时,可能人们对其的购买欲,反而不如现在强烈。它的产生,更多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填补一片技术空白,并不足以引发一场显示技术的革命。一段时间以后,当人们在一阵新鲜劲儿过去时,对曲面和柔性OLED设备的选购上,也会更多的归于理性。设计、性能和价格又会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曲面和柔性OLED要全面进入商业化的运作,道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