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从重组看微软的未来战略

从重组看微软的未来战略

2013-08-21向峰《微型计算机》2013年8月上

“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组决定,会让微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能量进行创新。”——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

从重组看微软的未来战略

从初的DOS到开创性的Windows 95,从广受欢迎的Windows 98到一代经典Windows XP,每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布,都为微软在IT领域内的形象增光不少。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微软就是PC时代的标志,是IT领域无法动摇的基石。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微软开始变得不再具有“统治力”。Windows 8推出后的各种质疑、Windows Phone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曲高和寡,让微软忽然显得如此“虚弱”。面对这种落差,微软如何应对?在从微软创人比尔·盖茨手中接班13年后,鲍尔默开始推动微软进行新的变革。

微软曾经统治PC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的产品。
微软曾经统治PC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的产品。

微软重组后简化了产品管理架构,这有助于提高不同产品之间的一致性。
微软重组后简化了产品管理架构,这有助于提高不同产品之间的一致性。

重组方案:精兵简政与统一管理

在历时几个月的猜测之后,微软重组计划终于尘埃落定。根据微软的规划,其原有的八个产品部门将重组为四个部门,分别是操作系统工程部、设备与工作室工程部、应用与服务工程部以及云与企业工程部。这样的部门划分,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执行微软的统一战略:“为个人和企业创建一系列设备和服务,更好地武装全球用户,帮助他们实现具价值的需求,无论他们在家、在公司,还是在路上。”

微软需要理清旗下产品的脉络结构,这是鲍尔默此次重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
微软需要理清旗下产品的脉络结构,这是鲍尔默此次重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

操作系统工程部由现任Windows Phone工程主管特里·迈尔森负责,针对Windows、Windows Phone、Xbox系统及系统相关业务,此外还包括操作系统的核心云服务。设备与工作室工程部由现任Windows与Surface主管朱莉·拉尔森-格林负责,针对硬件开发和供应链管理业务,此外还包括游戏开发、音乐、视频等工作室业务。应用与服务工程部由现任微软在线服务部门主管陆奇负责,针对通信、搜索及其他信息类别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包括Bing、Of f ice等。云与企业工程部由现任微软服务器与工具部门主管萨蒂亚·纳德拉负责,主要针对数据中心、数据库等各种后端技术的研发,涵盖System Center、SQLServer、Visual Studio和其他企业级解决方案。

这四个部门瓜分了微软原有的各项产品业务,其任命的业务负责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微软未来各个产品战略的重点,比如Windows Phone(移动操作系统)、Surface(硬件)、Bing(互联网服务)和商用解决方案在各自部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微软认为,调整后的企业架构将更好地推动不同的产品团队展开更密切的合作,以开发出更有竞争力且糅合了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新产品。对于微软来说,除了产品开发层面的调整以外,此次重组的另一个重头在于削弱了原有各个业务部门小“CEO”们的权利,加强了微软在集团层面的“中央集权”。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此举看作是为了减轻业务团队的营收压力,帮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创新上。

重组后直接的变化就是微软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公司,而非不同业务集团的联盟。在以往,微软习惯于将所有事务交给不同的业务部门自行负责;每当有新的业务类型出现,也就意味着会有新的业务部门诞生。而现在,微软将旗下所有的业务根据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交给新整合的四个生产部门来负责;同时,关于财务、营销、人力等方面的问题,被统一收归整个集团层面来处理。这就是鲍尔默反复强调的“微软团结一致”,他说:“要让我们的生产线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分散的部分。”在原先的架构中,德尔贝尼这样的主管肩负着所在部门的所有职责。而重组后,新组建的工程团队负责开发产品,其他高管负责营销和财务。

统一的用户体验

在新的产品开发部门划分中,无论是传统终端的Windows操作系统,移动终端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还是娱乐设备的Xbox游戏主机系统软件,都将划归到操作系统工程部旗下。我们相信,这样整合的终目标,就是鲍尔默在备忘录中提到的“为PC、平板电脑、手机和Xbox提供一致的用户界面”。

在移动互联时代,微软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问题。传统终端增长乏力使得Windows操作系统被殃及池鱼,新的Windows 8操作系统原本肩负着开创一个时代的重任,但目前看来其获得的市场份额似乎依然依靠的是微软的底蕴而非自身的吸引力。而在蓬勃增长的移动智能终端领域,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却被谷歌的Android系统和苹果的iOS甩出了几条街,除了铁了心的诺基亚,其他厂商并没有对其完全展开怀抱,Windows Phone 8要成为第三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IDC新的市调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Android手机和iPhone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92.3%,微软力推的Windows Phone手机以3.2%的份额位居第三,黑莓以2.9%位居第四。今年第一季度,全球Android智能手机出货量上升至1.621亿台,而全球PC出货量却仅为7629万台。这样的数据意味着,微软已经彻底失去了终端(包括PC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占有率第一的宝座。面对Android的开放策略、面对iOS成熟的生态系统,微软唯一能够祭出的法宝就是“统一的用户体验”

这种“统一”,体现在Windows 8用户界面和Windows Phone用户界面的一致,也体现在两种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环境的一致。前者的作用,在于更好地在不同屏幕上构建统一的用户体验,降低各种设备之间的迁移成本和用户更新设备的学习曲线。而后者,则意味着微软可以大化地利用在传统终端时代积累下来的开发者资源,从而获得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与Android和iOS相抗衡的资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微软宁可背着放弃Windows Phone 7用户的骂名,也要讲Windows Phone 8的内核与Windows 8统一的原因。当然,获得“统一的用户体验”,微软也不得不经历整合期的阵痛,Windows 8操作系统推出后的各种质疑,以及WindowsPhone Store里应用数量与Android和iOS近乎数量级的差距,都在不断提醒微软:整合之路才刚刚开始。

对于微软“统一的用户体验”,笔者其实是抱有很大期待的。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如果我们以统一的微软账号在微软应用商店中购买了某款应用,就可以在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平板、智能手机和XBox游戏主机上获得同一款应用,而且其用户数据还可以通过Skydrive进行云端同步,那么这无疑将大大简化我们的生活。

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 8的目标是构筑在不同屏幕上的统一用户体验。
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 8的目标是构筑在不同屏幕上的统一用户体验。

软件与硬件并重

重组后微软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让“设备和服务”战略得到更好的贯彻,而这一传略的具体执行者之一就是新成立的设备与工作室工程部。新的设备与工作室工程部统一负责包括Xbox、Surface在内的硬件产品和游戏等业务,这也是微软在硬件领域重要的两个产品分支。对于微软来说,Xbox无疑是优等生,无论是Xbox 360还是新发布的Xbox One,都拥有足够优秀的市场表现。特别是刚刚的XBox One,足以扛起微软战略中“占领客厅”的重任。相对来说,Surface(无论是RT还是Pro)的市场表现却远低于预期。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Sur face RT和Pro设备在全球销量仅达90万台,市场份额仅为1.8%。而同样在今年第一季度,苹果iPad销量为1950万台。

Surface自推出以来就面临着多方不讨好的局面:OEM厂商抵制,怕微软侵入自己的地盘;用户抵制,因为Surface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竞争力。此次重组微软将Surface硬件从Windows部门拆分出来,并和Xbox硬件业务一起交给了新的设备与工作室工程部,这也许会为Surface注入更多的活力。起码,通过合并硬件生产的供应链,微软就可以更好地控制Surface的生产成本——价格高企也是Surface推出后被消费者诟病的一大败笔。

除此之外,对于Surface未来的发展,我们还有更多的猜想。关于Surface智能手机和Surface智能手表的传言是否成为现实,关于微软收购诺基亚的猜测是否空穴来风,在新的硬件部门整合完毕后也许就会有明确的答案。对于微软来说,将Surface运作成为类似谷歌Nexus一样的产品线,会是好的选择。一年前鲍尔默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推出Surface是希望确保充分发挥Windows 8的优势。通过Windows 8,你能够同时享受到平板电脑和PC电脑的好处。我认为,Surface平板电脑很可能会证明这一点。我们的目标不是与硬件合作伙伴竞争,我们的Windows销量中有很大一块仍将来自于我们的硬件合作伙伴。”但是现在,也许鲍尔默不会再简单地将Surface局限在“样板”的角色上了——谷歌的Nexus不是做得很好吗?有分析人士认为,Surface RT近的降价促销一方面有清理库存的因素存在,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微软准备调整Surface产品策略的前奏。

知名科技评论人李易认为,Surface RT降价是微软重组后的首个举措,由于主管领导发生变化,所以对于Surface的市场策略也会有所改变。不过对于微软在硬件方面的策略,特别是强调“软件与硬件并重”的未来战略,李易似乎并不是非常赞同。“微软想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但不要过度恐慌。微软的优势在于云,包括已经在中国落地的大数据。端的方面,微软不见得有优势。”

Xbox是微软硬件当中表现优秀的成员
Xbox是微软硬件当中表现优秀的成员

Surface未来也许会成为微软的Nexus
Surface未来也许会成为微软的Nexus

写在后

在鲍尔默宣布重组之后,微软股价升到了35美元以上,并达到自2008年以来的高峰。虽然对于此次重组各方看法褒贬不一,但是起码微软的投资者是表示认可的。而仔细研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微软此次重组的目的非常清晰,而且顺应着新时代对IT的要求。首先,云与企业工程部可以很好地继承微软在企业解决方案领域的资产,并凭借Azure等云计算产品更好地应对企业市场在云计算时代的转型。其次,独立划分的设备与工作室工程部将Xbox和Surface纳入怀中,也有助于优化供应链,降低设备的生产成本,强化产品开发人员对设备易用性的把握。后也重要的是,新的操作系统工程部和应用与服务工程部,将会同时从系统层面和应用层面贯彻微软“统一用户体验”的概念,为微软从PC到手持智能终端的全屏幕覆盖策略提供更好的执行。

鲍尔默认为,此次重组的目的有三个方面:“将整个公司集中在一个单一战略上;提升我们在所有业务、工程和技术领域的能力;更紧密的协作,基于我们的共同目标迅速行动。”前两点的效果应该会很快体现出来,至于第三点,则要看微软能否彻底改变自己作为有数十年历史的大型IT公司的传统文化,激活内部的创新和冒险基因。

编辑点评

对于微软,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Windows操作系统的蓝天白云背景和它的蓝屏界面一样深入人心,上千元的正版系统和5元钱的盗版光盘让人爱恨交加,WindowsXP的经典和Windows Vista的笨拙对比鲜明。围绕着微软,总是有那么多焦点话题:比尔·盖茨创业历程的曲折、IE对Netscape的致命一击、各种反垄断官司的频繁上演,甚至连盖茨和乔布斯这两个同龄人之间的恩怨都会时不时地被人评论一番。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微软在IT领域的地位和它的影响力,也不能忽视微软可能爆发出的活力。尽管从2011年开始PC就进入了萎缩过程,尽管Android和iOS的出现将微软Windows Mobile在手持终端领域的影响力一扫而空,尽管很多人都在抱怨微软在移动互联时代反应迟钝,但是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 8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微软的努力,这次的重组也让我们看到了微软自省和变革的决心。鲍尔默在备忘录的结尾说了一句话“让我们继续前进”,这也是我们对微软未来的期望。

李开复

对于微软的此次重组,并不是所有人都一致看好,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就在知乎上发文,认为此次重组存在以下问题:

1.改组影响执行速度。移动互联网时代速度重要,这样的重组可能会导致协调成本更高,决策更慢。比如说Skype是很重要的资产,但是它进入微软后市场份额开始下滑,而这次重组可能对这类“需要快”的产品带来巨大的打击。在越来越多公司用“轻公司、创业”模式来寻找更快的时候,微软不与时俱进,却改组成了“重公司、整合式决策”。

2.赌注太大,不够务实。微软的强项是企业级软件,而在消费领域微软被苹果、谷歌、Facebook打得满地找牙。我个人认为微软不妨接受消费业务未来不可避免慢慢地衰落;而寄希望于企业级软件的成长弥补,因为企业级对IBM、Oracle、SAP的战役还是可能赢的,也有巨大的价值。这次改组我们看到微软对消费领域依然充满信心,增加投入。虽然消费技术确实能带来企业级的革命,但是感觉这是一个打不赢的战役。同时,整合可能带来比较大的成本,而有些整合并没有双赢,还可能带来包袱。

3.“一致化”不是用户的需求。如果说过去10年我们学到了什么,就是这些设备需要根据场景开发合适的界面,不是不可以一致化,但是把一致化当作主要目标,就等于把微软作为中心,而不是把用户需求作为中心。经典的案例就是Windows Mobile,早期大的问题就是公司要求和Windows整合,结果整个体验像Windows却很难运用功能,也不是用户需要的。另外,微软希望消费者购买“全套微软”设备,这也是个困难而不务实的目标。

4.大公司架构反微软基因。微软的管理基因是“牛仔”,成功的产品线和领导者是独立、不听话、不协作的。好的例子就是打造Xbox的J·阿拉德和曾经成功管理Office多年、并曾经拯救Windows的史蒂文·辛诺夫斯基。微软很多中高层奋斗的目标就是成为下一个“领头牛仔”,能做到一个业务群的CEO。而这次的重组不但不符合牛仔基因,还限制了中高层的梦想,估计会有更多中高层领导流失。微软需要一个新的文化,给优质员工不同的期望值和激励机制,而这是很难的。

5.职能型公司如何问责?一个接近千亿美元业务、近10万人的公司,实在不适合职能型的组织架构。一个组织架构的可持续性,很大程度要看是否能达到问责(accountability),而简单有效的制度就是划分成产品线,让每个业务群的负责人有自己的季度盈亏目标。这次改组的职能型架构,把所有盈亏目标都放在鲍尔默身上,向他汇报的人却只有工程、市场、商务等目标,感觉很难运营、很难管理、很难衡量、很难持续。

6.鲍尔默是否胜任。鲍尔默本身是一个卓越的单业务管理者和一个超级销售专家,但是他在CEO层面表现欠佳,在战略、协调上一直表现不佳。把协调工作和产品线决策压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令人很难乐观。

7.高层失血严重。我一直认为史蒂文·辛诺夫斯基是CEO的好人选,他虽然强势凶悍,但是在每个职位上都能够放权,也能达到他人达不到的执行效率。他在一年前离职,可能就是鲍尔默无法给他一个更高的接班人职位。除了辛诺夫斯基之外,另外四位离职者也都是微软的将才,他们的离职,和下面中高层必然的离职,会让微软严重失血。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