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2012年注定是让人颇为纠结的一年,在世界末日论的“阴影”笼罩下,不少人都在猜想2012年12月22日清晨的太阳能否如期升起。但这也是值得庆幸的一年,庆幸绝大多数人都都还在工作和学习、庆幸“世界末日”看来只是一个谣言。
在DIY领域,经历了风风雨雨数十载,我们看到技术和创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2012年对于DIY产业来说也许略微显得有点平淡。这一年是Intel的Tock制程进化年,Ivy Bridge如期面世并迅速在市场上风风火火起来,AMD新一代台式机APU在几经波折之后也在金秋10月面世,AMD和NVIDIA也先后发布了一年一换代的新显示核心,不少DIY配件厂商也推出了很有新意的产品……虽然从整体上来看,DIY产业在2012年整体处于平稳的进化期,似乎各大厂商都在养精蓄锐。但从这种平稳的状态中,我们却也能找出值得回味和咀嚼的东西,让我们再次来消化一下今年DIY产业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产品和技术。
AMD的Llano APU近一年来很受欢迎,不过Intel处理器对其带来的压力仍然非常大,AMD处理器的市场占有率形势仍不容乐观。面对严峻形势,AMD仍需要有强有力的武器进行反击,于是TrinityAPU在2012年的10月问世了。
AMD全球副总裁暨图形产品事业群总经理Matt Skynner展示搭载28nm的Trinity处理器。
桌面版的Trinity处理器基于AMD新的“打桩机”架构,按产品定位分为低端的A4系列双核处理器(如A4-5300等)、主流的A6、A8系列四核处理器(如A6-5400K、A8-5600K等)、高端的A10四核处理器(如A10-5800K等)等三个系列。由于采用了模块化的“打桩机”核心Trinity处理器的CPU性能表现不错,而更出彩的无疑是其集成的GPU。该GPU基于AMD新的7000系列显示核心,高可支持384个流处理器、24个纹理单元以及8个ROP单元,并支持Directx 11特效、Shader model 5.0、OpenCL 1.1和Direct Compute标准。测试表明,该GPU性能强劲,性能接近500元价位以下的独立显卡。多媒体方面,Trinity处理器也表现不错,新的UVD统一视频解码器加入了对3D蓝光、双流高清等技术的支持,视频输出支持了Displayport 1.2标准,配合主板多可以实现四屏输出。平台支持方面,虽然处理器接口从FM1改为FM2,但新的A85X芯片组的主板已经大批量上市,加之原来的A75、A55芯片组改版为FM2接口的主板,平台支持上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说Trinity处理器的确很吸引人,性价比也不错,尤其是其集成的GPU再一次引领了集显的性能标准,在主流和低端市场有不错的号召力,对Intel i3、i5等系列处理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不过由于制程还没有进化,Trinity处理器在能耗方面还有一定劣势,在用户的认知度方面也有一定差距,想要真正在市场中“攻城略地”,Trinity APU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按照Intel的更新路线表,2012年又是制程更新的一年,所以22nm制程的处理器很快就摆在了用户面前,这就是Ivy Bridge。相比于之前SNB架构,Ivy Bridge架构的处理器改变不大,主要是集成的核显有所增强(支持Directx 11、OpenCL 1.1等标准,支持三屏输出,具备第二代高速视频同步技术等),此外还优化了核心执行效率、内置PCI-E 3.0控制器、安全性也有所提高。此外,3D Tri-Gate晶体管架构也不容忽视,22nm工艺加3D Tri-Gate晶体管架构的应用,让晶体管的密度提升了1倍,这也使得Ivy Bridge处理器晶体管提升至14亿。相比32nm Planar晶体管结构,3D Tri-Gate在低电压情况下可以获得37%的性能提升,而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功耗可以得到50%的显著下降。
新制程带来的好处主要是处理器的功耗可以更低,可超频的处理器超频性也有所增强。和Ivy Bridge处理器相对应的是7系列芯片组,其中Z77为主流芯片组,提供了主流功能,加入了对USB 3.0的原生支持,此外还有衍生的Z75、H77、B75等芯片组,都是对功能进行了一定的简化的产品,囊括了整合平台、商用机等市场。7系列芯片组无疑是Ivy Bridge处理器可靠的“搭档”,不同档次的处理器可以对号入座,组成针对不同市场的平台,使用户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选购。过整体来看,Ivy Bridge系列处理器虽然有一些新特性,但相比于SNB的改变并不大,仍然是属于“改良”而非“改革”,真正的令人心动的架构变化还是要等明年的Haswell面世。
2012年初,AMD率先在国内发布了代号为“南方群岛”新一代Radeon HD 7000系显示核心,拉开新一代显示核心争霸赛帷幕。NVIDIA自然也不甘示弱,在随后的3月,伴随着GeForce GTX 680的发布,代号为“开普勒”的新一代GeForce 600系显示核心正式面世,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开始了与Radeon HD 7000系显示核心的拉锯战。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Radeon HD 7000系显示核心的话,“新”是非常合适的:全新的图形架构、全新的游戏性能、全新的曲面细分性能、功耗表现、交火效率、生产工艺……而首款“南方群岛”系列显卡Radeon HD 7970更是全球首款支持PCI-E 3.0规范的产品。AMD在认识到未来图形发展的趋势和自身的不足后,终于抛弃了沿用多年的VLIW架构。无论是图形计算还是通用计算,它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单卡性能毋庸置疑。
而习惯于后发制人的NVIDIA,在今年3月拿出了完全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GeForce GTX 680。核心架构代号“开普勒”的GeForceGTX 680一亮相便在各大媒体的评测中表现出了超越Radeon HD7970的性能,而且在功耗控制上也表现出色,两个6Pin外接电源即可满足。高性能、低功耗的根本原因当然是源自进化了的“开普勒”架构。NVIDIA通过全新设计的显存控制器,让GeForce GTX 680显存频率默认就达到了6000MHz的高度。当然,Polymorph Engine 2.0引擎也是一个“幕后推手”,加上工艺的改进和频率的提高,使得GTX680性能大幅提升。
在实际产品市场,双方也是打得如火如荼,继Radeon HD 7970之后,面向主流市场的Radeon 7700、7800系列显卡也如期而至,而NVIDIA方面则推出了GeForce GTX 660和GTX 650系列显卡来应对AMD的攻势。从2012年底的实际市场表现来看,AMD抢占了时间上的先机,而NVIDIA凭借出色的性能后发制人,双方在主流市场上的局面基本旗鼓相当。
微软已经是桌面操作系统的老大,不过仍然要面对Mac OS和Linux的挑战。安卓、iOS大行其道,Windows 7和Windows Phone 7虽然也在部分移动设备上使用,但份额还是很小。微软面对这样的局面显然不太甘心,于是我们看到了Windows 8的诞生。
Windows 8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头到尾贯彻了互联网生活的理念,取消了经典的状态栏、开始菜单。把用户所关心的软件动态显示在显眼的地方,无疑和目前很多电脑用户的使用习惯相吻合。很多人不再把精力放在如何优化系统、榨取软硬件的后一分性能上,而是把如何获取新的新闻资讯、好友的动态、软件的更新等信息。而且微软的野心也不仅仅在于桌面市场,其新的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Phone 8其实和Windows 8在设计理念上如出一辙,也是以用户的“在线生活”作为重点,将便捷地获取资讯作为首要任务。如果一旦Windows Phone 8和Windows 8同时获得广大用户的青睐,就将实现移动设备和电脑的无缝对接,保持用户“在线生活”的连续性,将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不可言喻的变化。
Windows 8想要重现Windows 7、Windows XP的辉煌还不是那么容易,去掉很多经典设计,将使不少用户手足无措。在移动市场,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 8的市场份额还很小,靠广告轰炸可以造出声势,但短时间内不能对安卓、iOS构成威胁。新的操作系统推广还有赖于广大用户的电脑、手机操作习惯的改变,而且还要依赖于手机、平板等厂商的支持力度。不过我们相信,这应该是大势所趋,相信不久的将来,Windows 8在PC和移动领域都给人足够的惊喜。
DIY产品技术的发展,是跟硬件厂商息息相关的。回顾2012年里,今年的新技术的发展较为平淡,没有太大的动静。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了厂商在新产品的差异化方面挖空心思,在新技术的研发上做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现阶段,各大主板厂商为了进一步引导市场,纷纷在技术上进行革新。新技术的应用让用户的体验也越来越好。作为主板的“带头大哥”—技嘉,所应用的超耐久技术尤为突出。从2006年的提出,目前超耐久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版本。
第一代开始采用固态电容,而在2007年第二代逐渐采用高质量电感、电阻以及全面采用更高质量的日系固态电容。到2008年第三代时就加入“两倍铜”,第四代就在前面的基础上加入防潮、防静电、防雷及防高温技术。而目前第五代超耐久技术经过前四代技术的成熟和升级,在产品用料与细节方面都有了全新规范,并还加入了一个名为IR(InternalRectifier)3550 PowIRstage 的供电芯片。
额定电流为60A的IR3550可简化大电流及高性能多相降压稳压器的设计和实施,有助于实现比同类方案更低相位、更低成本的系统解决方案。在高电压运作时具有比传统更低温的效果,可承受更多超频所需要的电压,进而提供更高的潜在超频能力。我们本期提到的GA-X79S-UP5-WIFI就是采用这种技术。而在主板的设计上,超耐久第五代主板采用了内部纯铜设计,为了提高屏蔽干扰能力,采用了2盎司的铜料(1平方英寸),厚度为70μm(普通主板35μm)。这样不但提高了主板的散热能力,同时在抑制电流串扰与回波反射上面有着决定性的帮助作用。在融入第五代超耐久技术后,使主板更进一步提升电源效率、更节能、低温及稳定,在超频和长期使用过程中也更加可靠。作为技嘉主板的一大特色性标志,超耐久技术已然成为了技嘉的又一独特商标,而且相信在未来还会不断进化。
其实,在电源领域,提高转换效率是一个潮流。早在2006年,先马在电源产品的开发上,就提出了“技术先马”。后期的技术也不断改进,低碳、环保、节能、效率这几个关键词成了先马技术的来源。
在2012年的电源市场上,有一款产品给人印象很深,这就是先马省电王600电源。这是一款不到3 0 0元的6 0 0W 额定功率电源,而且它还是一款转换效率达到了85%以上的省电电源。它,是如何做到的?
2012年,先马在原有的省电王系列上,推出了省电王6 0 0W电源,融合了“技术先马”的多项成就,三组独立输出设计、同步整流、Free plug自由模组,让省电王在转换效率、电压稳定性和可玩性上面都有很大提升。先马省电王600采用三组独立输出、两路磁放大、智能调压和服务器板材等过硬的技术,为游戏硬件提供稳定强劲动力。先马省电王600还采用智能调压技术,电源把PWM对+12V、+5V、+3.3V、+5Vsb和地线的电压侦测设计到输出线材的末端上,侦测更加精准,电压调节更加智能。
而先马省电王6 0 0除了在技术上革新外,在用料上也进行了改进。采用2盎司服务器板材,降低PC B板的损耗、提高导通效率,较之普通电源的1盎司板材更省电;同时,采用双管正激结构,用MOS管代替(半桥结构)功率三极管,开关速度更快、导通损耗更小,较之被动式电源的半桥结构更省电。
在印象中,游戏鼠标给人的感觉就是又冷又酷,似乎与漂亮这两个字沾不上边儿。但是i-rocks幻彩蛹的出现,让人颠覆了这——观念—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么梦幻而漂亮的游戏鼠标!它并不是普通产品那样局部亮光,而是整个鼠标透光,同时,它的光源还会变色,并提供了固定色和变色两种模式。在不发光的时候,它的外壳也很亮骚,是光泽度极佳的电镀工艺外壳。电镀工艺是一种电化学过程,也是一种氧化还原过程。电镀的基本过程是将零件浸在金属盐的溶液中作为阴极,金属板作为阳极,接直流电源后,在零件上沉积出所需的镀层。
这款鼠标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炫的一款,而它的外观大特点是采用了艾芮克专业开发的专利——“3D多彩背光DC技术”。这是一种什么技术呢?在通电之后,鼠标外壳会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变化,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固定在某一种颜色上。采用3D多彩背光DC技术的鼠标,同样支持即插即用,也不需要安装任何驱动程序。简单地说,它是把传统的鼠标与与3D多彩背光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产品。而这些绚丽的灯光通过物理按键进行控制,开启背光耗电仅150mA,用户完全不用担心背光技术的耗电问题。
i-rocks幻彩蛹采用了SMD的LED灯,这种SMD LED灯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元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它的电压通常保持在1.9-3.2V范围内,而红光和黄光的消耗的电压低。同时,采用这种SMD LED灯也是为了幻彩蛹的发光能够更加均匀。当然,有人可能觉得这种技术不实用,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吸引眼球而已。i-rocks幻彩蛹是一枚不折不扣的的游戏鼠标,它的DPI以及Pollingrate都是可以调整的,但凭这一点就可看出幻彩蛹的游戏定位。不难发现,i-rocks幻彩蛹是要通过这一些技术手段把单调的鼠标进行改造一番,也可以看出厂商在产品上所花的心思,同时也为千篇一律的鼠标寻找到了差异化。而它较高的市场
i-rocks正在积极转型,并不是说低价的定位才能拥有广阔的市场。或许,一款独具特色与个性的鼠标,才是幻彩蛹化茧成蝶的蜕变。
显卡的散热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设计、结构上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相同方案的显卡散热器的性能是相同的。相反,一些厂商利用一些特别的差异化设计对散散热器进行改良设计,会取得很好的散热效果。这就好比同样是两个采用双8cm风扇、4热管的散热器,它们的外观甚至都差不多,但往往会因为一些细节差异,例如风扇、散热底座等导致两款散热器的性能出现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要介绍的两种显卡散热技术和方案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它们分别是蓝宝石HJB风扇转轴技术(目前全面运用在蓝宝石显卡上),以及迪兰VORTEX Ⅱ散热方案。
没错,优秀的显卡散热器上风扇的轴承技术也能改善显卡散热器的散热性能、静音效果。以蓝宝石HJB风扇转轴技术为例,采用这种风扇轴承的风扇的寿命理论可达60000小时。要知道,普通的单滚轴承风机寿命为30000小时,含油轴承只有15000小时。是的,HJB风扇的寿命比普通风扇的寿命长了50%左右,甚至更高。而且这种风扇具备防漏油、防止灰尘进入轴心等功能,比普通风扇更为安静和静音。
事实上,迪兰之前就推出过名为Vortex的散热方案,其创新之处就是利用迪兰独有的“Whirlwind Technology(旋风技术)”,让用户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行调节风扇的高度。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增加对流空间从而带来更佳的风流,配合Vortex散热器独有的扇叶镂空技术,能进一步提升散热能力。当然,这样的设计还能获得不错的静音效果,在取得优
秀的散热性能的同时兼顾静音表现。而VortexⅡ散热方案,更进一步增加了风扇角度的调节
功能,同时还改善了弧形扇叶、热管等部件的设计,使其设计更加合理,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