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别逼我变形 首批变形超级本抢先看

别逼我变形 首批变形超级本抢先看

2012-11-23苏驰《微型计算机》2012年11月上

看过《变形金刚》后,很多人都有想法和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仅存在于对电影背后的特效技术的惊叹上,有时也体现在对“变”字的理解。有这么一句话,“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确,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往往只能思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而这种理念同样在PC行业适用,其中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超极本。在1年左右的时间之后,众多的采用了全新设计模式的新超极本产品陆续正式亮相,比如多款采用旋转屏幕+变形机身设计的触控超极本,一举打破了传统笔记本键盘+触控板的操作方式,为未来PC应用带来了无穷的畅想……

有些艰难的“轻薄”之路

超极本诞生在智能手机风生水起的2011年,无论是产业链上的大小厂商还是终买单的消费者,全世界的眼光一窝蜂地盯上了智能手机,这使得原本就利润微薄的传统PC厂商日子更加难过。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英特尔于2011年5月台北国际电脑展上,首次提出了“Ultrabook超极本”概念。事实上,即使没有英特尔这面超极本的大旗,笔记本电脑之类的移动产品也必须自我突破才能继续发展,只不过原来这仅仅是各PC厂商之间的比拼,而现在,英特尔为下游伙伴们提出了一个整体思路。随着超极本概念的推出,宏碁、华硕、东芝、惠普、戴尔等马上迅速响应,推出了自己的超极本,真可以用“争先恐后”来形容。

不过由于当时平台所限,各种硬件指标几乎千篇一律,而且超极本概念的主导者英特尔严格定义了此类产品的方方面面,结果是:缺少发挥空间的各品牌超极本几乎是“千机一面”,在大多数消费者眼里,超极本与超轻薄笔记本电脑没什么区别,而且价格不菲。因此尽管接下来PC阵营的超极本如雨后春笋般的到来,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英特尔在2011年推出超极本概念时曾大胆预言:超极本将在2012年年底占据消费类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的40%。这个比例是什么概念?IDC的估算是全球2012年应该会卖出两亿多台笔记本电脑,也就是说英特尔认为超极本应该会卖出八千万台。但2012年上半年,全球超极本的销售只有五十万台左右,IDC预估2012年超极本的全球销售也仅一百万台左右,远远达不到英特尔的期望。面对超极本只赚吆喝不赚钱的情形,不少人都有这么一种质疑:“超极本并非一款革命性的产品,不过是让笔记本电脑的功能更强大,让笔记本电脑更轻薄,电池续航能力更长一些。从这点来看,预想中的超极本神话,不过是个伪命题而已。”

兑现承诺,超极本开始“变形”

其实这并非英特尔推出超极本的初衷,英特尔推出超极本的目前就是打造一种差异化的产品,在更轻更薄、续航时间更长的同时,性能也很强,而且没有固定的产品形态,它可以是“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是“平板”,或者其他新形态的个人移动设备。也就是说,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形态的超极本,仅仅是一个开始。

根据英特尔的计划,在2011年底推出的第一代超极本的特性除了以往高端便携笔记本电脑具备的待机时间长、超轻薄等特点外,大的亮点就是快速启动。而到2012年底,超极本则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除了配置更加广泛性、多样化(包括各种屏幕尺寸、价格区间),还可以支持更大范围互动性的先进技术。第二阶段超极本产品线如何演变,关键在于用户体验。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超薄超长待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产品线中,超极本与平板电脑的位置很相近,双方都在弥补空当,这恰恰就是新一代超极本的目标所在。因此,在英特尔的超极本计划当中,第二阶段的超极本将包括触摸屏和超越想象的形态创新,以此融合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功能。

事实上,Windows 8操作系统兼具传统的Aero窗口接口和全新的、适合触控的Metro接口,也是促成超极本设计演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今年台北电脑展上,华硕董事长施崇棠就携华硕全新一代超极本Transformer Book及TAICHI(太极)亮相,首次施展了超极本的变形魔法,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全新一代超极本所应具备的“可转换”能力,即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使用模式,且可根据需求实时切换。“Transformer”这种分体式设计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设计师偷懒了,因为它看上去就是一个平板加上了键盘底座——在屏幕上实现了平板功能,键盘更像是为了让平板输入方便的外设设备或者作为充电底座的存在一样。但事实却是,这样的设计可以让用户更方便地完成自己的操作。举个鲜明的例子好了,Microsoft Office的Word以及Excel想必大家都用过吧?这些格式的文档如果在Andorid或iOS系统上操作的话必须另外下载App方可打开或进行简单编辑作,但如果你想要进行一些复杂的编辑动作的话,因为兼容性的问题,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能要令你失望了。而变形超极本这样的设计直接免去了跨平台的困扰,今天在笔记本电脑上未完成的工作文档,我们可以很容易过渡到Transformer Book上去完成。

这种脱胎换骨般的革新,让新一代超极本成为了一款完美融合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产品,如同变形金刚一样,根据你的需要随时“变身”,在办公和娱乐之间自由切换。这些变形超极本已经开始或者即将陆续上市。现在,我们来看看首批发布的先锋产品。

华硕Transformer Book拉开了超极本变形的序幕。
华硕Transformer Book拉开了超极本变形的序幕。

第一代的超极本,除了薄,还是薄。
第一代的超极本,除了薄,还是薄。

索尼VAIO Duo 11

受限于机身尺寸,VAIO Duo 11的键帽大小被压缩了,手感应该不如普通笔记本电脑。不过由于支持背光功能,在昏暗环境下使用比较方便。11.6英寸显示屏分辨率达到了1920×1080,画面应该会非常细腻,只是目前还不清楚高分辨率会不会让字体显得太小,难以阅读。另外,IPS面板的可视角度也让人期待。VAIO Duo 11标配一只金属材质的手写笔,不过机身上没有提供手写笔插槽,因此你需要另外想办法避免手写笔不小心丢失。
受限于机身尺寸,VAIO Duo 11的键帽大小被压缩了,手感应该不如普通笔记本电脑。不过由于支持背光功能,在昏暗环境下使用比较方便。11.6英寸显示屏分辨率达到了1920×1080,画面应该会非常细腻,只是目前还不清楚高分辨率会不会让字体显得太小,难以阅读。另外,IPS面板的可视角度也让人期待。VAIO Duo 11标配一只金属材质的手写笔,不过机身上没有提供手写笔插槽,因此你需要另外想办法避免手写笔不小心丢失。

第一眼看到索尼VAIO Duo 11的时候,相信你会被它独特的设计风格所吸引。VAIO Duo 11采用滑动式键盘设计,当后盖关闭的时候,外观看来就是一台比较厚一点的平板,并且支持手指或触控笔操作;当需要使用键盘输入时,推开屏幕就会升起并固定,变成一台笔记本电脑让用户使用,整体设计利落又很别致。它这种独特的开启方式有时候会让第一次接触它的用户感到困扰,尤其是当你把VAIO Duo 11放在桌上而其他人想要打开它使用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也许都会试图抬起屏幕。如果这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也许会把VAIO Duo 11弄坏。

在VAIO Duo 11的11.6英寸全高清触摸屏上,用户可以书写、绘图,并利用多媒体影音及独特应用进行精彩互动。受限于机身尺寸,VAIO Duo 11放弃了TouchPad触摸板设计,取而代之的是Trackpoint指点杆。虽然说这样就不一定要外接鼠标才能操作,但新用户可能要花点时间来适应Trackpoint的操作感。VAIO Duo 11支持802.11n无线网络和蓝牙 4.0,支持NFC、GPS和动作传感器,并具备HDMI、VGA输出和两组USB3.0,实用性不错。而新一代Intel Core处理器的配备,则是对性能和功耗控制的有力保证。

索尼VAIO Duo 11

三星Smart PC

搭配三星著名的 S Pen无疑是Smart PC的一大亮点,可以在平板模式下为用户带来更真实的手写与绘图体验,在固定或者移动中的使用上都能将功效发挥到极致。没有采用铝合金设计值得商榷。相对于其它产品,Smart PC给人的手感是更重的“胶”感,因为它不但键盘底座采用塑胶制造,就连平板背盖本身也似乎用了塑料物料,只是加入了看上去像金属的拉丝设计,因此质感方面比其他相似产品要差一点。
搭配三星著名的S Pen无疑是Smart PC的一大亮点,可以在平板模式下为用户带来更真实的手写与绘图体验,在固定或者移动中的使用上都能将功效发挥到极致。没有采用铝合金设计值得商榷。相对于其它产品,Smart PC给人的手感是更重的“胶”感,因为它不但键盘底座采用塑胶制造,就连平板背盖本身也似乎用了塑料物料,只是加入了看上去像金属的拉丝设计,因此质感方面比其他相似产品要差一点。

Smart PC同样引入了变形设计。不同于VAIO Duo 11,Smart PC采用分体式设计,屏幕与键盘底座可以灵活分拆,因此能够轻松实现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之间的转换。这种分体式设计将“变形”概念发挥得更淋漓尽致,当用户只是想要收发E-Mail或是睡前想在床上阅读文章,其实只需使用“屏幕”即可,少了底座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双手握持的疲劳感。另一方面由于“屏幕”本身支持触控,所以我们也不用再外接一支鼠标或是使用不易上手的触摸板,这都是以往一般笔记本电脑做不到的事。

Smart PC采用11.6英寸、亮度高达400nit的超高亮显示屏,并支持10点触控功能。与此同时,Smart PC搭载了三星著名的S Pen,不但丰富了用户的操作方式,还可以帮助用户像使用传统的笔一样在屏幕上进行创作和记录。另外,Smart PC兼容4G LTE网络,可以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网络接入。除了采用Atom处理器的Smart PC,三星还同时发布了性能更强的Smart PC PRO。它搭载了性能更强的Core i5处理器,内存升至4GB,屏幕的分辨率提升到全高清级别(1920×1080)。相应代价则是续航能力有所降低,以及重量有所增加。标称续航则从13.5小时减到了8小时,重量也增至884g。

联想IdeaPad Yoga 13

独特的旋转设计对Yoga 13的转轴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Yoga 13在转轴阻尼力道和精确定位方面采用了更高标准,而且智能锁紧功能让Yoga 13四种使用模式定位更为清晰。显示屏边框嵌有磁铁组件,将Yoga 13变换为平板电脑模式后,A面可与D面紧密贴合。从我们在发布会现场的试用请款来看,Yoga 13的键盘不错,在超极本中算得上一流水平。
独特的旋转设计对Yoga 13的转轴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Yoga 13在转轴阻尼力道和精确定位方面采用了更高标准,而且智能锁紧功能让Yoga 13四种使用模式定位更为清晰。显示屏边框嵌有磁铁组件,将Yoga 13变换为平板电脑模式后,A面可与D面紧密贴合。从我们在发布会现场的试用请款来看,Yoga 13的键盘不错,在超极本中算得上一流水平。

13英寸的IdeaPad Yoga 13是一款前所未有的多模式超极本,融入全新的触控、变形功能,可在PC应用和平板应用中完美切换。IdeaPad Yoga 13采用了革命性的转轴设计,屏幕可360度翻转,创造出笔记本、站立、帐篷、平板四种使用模式,因此不管是办公还是休闲,放在办公桌上或者在飞机座位的餐板上,在各种环境下IdeaPad Yoga 13的使用都很方便。同时,IdeaPad Yoga 13的重量只有1.54kg,机身厚度也只有16.9mm,具备了很好的便携性,并能实现长达8小时的电池续航。IdeaPad Yoga 13拥有触控、手势等多种创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操作灵活多变。更难能可贵的是,IdeaPad Yoga 13的官方报价为6999元,这在目前的超极本市场中算得上平易近人了。

在发布IdeaPad Yoga 13的同时,联想还为我们带来了分体式的Think Pad Helix和IdeaTab Lynx两款产品。ThinkPad Helix采用了分体式翻转屏幕,可在笔记本电脑模式下作为高性能超极本使用,也可将屏幕从底座上卸下作为全功能的平板电脑。IdeaTab Lynx的性能逊色一些,采用新Intel双核凌动处理器并预装Windows 8操作系统。

 ThinkPad Helix
ThinkPad Helix

IdeaTab Lynx
IdeaTab Lynx

 其他的变形超极本

除了以上三款已经发布的产品,其他厂商的相关产品也已经或者即将面世。华硕不但第一个展示了Transformer Book变形超极本,而且即将推出名为Vivo Tab的正式产品。Vivo Tab采用分体式设计,搭配11.6英寸支持10点触控的显示屏,并支持手写。超极本玩变形的潮流下,戴尔、HP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当然不会缺席,戴尔XPS Duo 12就是其中之一。XPS 标志着“Xtreme Performance System”,一直是戴尔高端产品线,设计贴心、唯美,并以优质材料精制而成,如机械加工铝合金,碳纤维和康宁Gorilla玻璃等,旨在为用户提供高效运算体验,不过XPS Duo 12大的特色是其会旋转的12.5英寸屏幕,这种设计让用户拥有了超大的自由度,翻转后就成为可触控Win8平板产品。与此同时,惠普也为我们带来了分体式的ENV Yx2变形超级本,在支持在平板电脑与笔记本电脑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同时,铝合金材质外壳更使其小巧的机身兼顾了较好的安全性,整机重量仅为680g。

华硕Vivo Tab
华硕Vivo Tab

戴尔XPS Duo 12
戴尔XPS Duo 12

惠普ENVY x2
惠普ENVY x2

写在后

生活中今天的科幻,就是明天的现实,而想象力正是科技进步重要推动力。正是想象力的催化下,新一代超极本为我们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颠覆。推出变形超极本,英特尔的目标也很明确:用“二合一”超极本制衡苹果,从而在已经被ARM架构芯片掌握主导的移动领域夺回自己的话语权。各式各样的平板跨界超极本产品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出现,也展示了更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的空间。这些围绕更多应用而生的触控变形超极本,在为我们带来更加互动、更加个性化的体验外,也提供了更智能的服务、更多的应用扩展及。这正是英特尔初推出超极本时,为PC的未来发展所描绘的蓝图。与此同时,Windows 8操作系统的问世,也为变超极本提供了更适合新型操控方式的软件平台,并让平板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想象一下,当你把变形设备和随心所欲的触控运用到日常工作和娱乐当中时,你是不是也会有点“变形”的感觉呢?当然,我们目前仍需要看清楚这么一个问题:目前变形超极本在用户体验和价格方面仍不具备绝对的竞争力,消费者是否为这些买单还需要从今后的市场反应中找到答案。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