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极本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有“价格屠夫”之称的神舟日前也推出了超极本,而价格则延续了一贯的“屠夫”本色,低价仅3999元!尽管非议不少,但如此的低价策略也着实吸引了眼球,包含海尔及清华同方等厂商也悉数跟进。不到4000元的售价,瞬间将一向以高贵自居的超极本拉进了平民阶层,似乎一夜间笔记本电脑市场迈入了超极本时代!
超极本的英文名叫“Ultrabook”,作为英特尔推出的跨界大战略级产品计划,它将是笔记本电脑、平板以及智能手机等流行的便携终端之间的跨界产品。英特尔理想中的超极本对于形态并没有任何限制,这给厂商在产品多样化设计方面留下了丰富的空间。第一代的超极本清一色地采用了传统笔记本电脑的形态,在第二代产品上就已经添加了触摸屏功能,出现了PC和平板互为切换的形态。比如,英特尔曾在CeBIT上展示了一款采用触屏操作的Ivy Bridge处理器平台的超极本。联想也在年初的CES上展示了一款屏幕可翻转360°的,名为IdeaPad Yoga的概念产品。其屏幕可以呈现不同的角度,如此看来,“Yoga(瑜伽)”的命名着实形象。
英特尔一推出“超极本”概念,就很快得到了联想、华硕、宏碁、东芝、惠普和戴尔等各大厂商的迅速响应。不过,由于超极本被赋予了多重使命,因此初英特尔为超极本制定了相当严格的规格标准:如待机时间至少5小时以上,采用英特尔低电压版CPU,为保证快速响应必须使用SSD,屏幕尺寸在13英寸以内,重量不超过1.4kg,厚度不超过18mm……
这样严格的规定在技术和成本上对笔记本制造商提出了极大挑战,而高规格的后遗症终反映在终端产品价格上—超极本的售价基本维持在7000元~10000元之间,离英特尔理想的999美元主流价位相去甚远。相对于MacBook Air,初代超极本在性能及电池时间等多方面均不占优势。要命的是价格与MacBook Air太接近,消费者在几经对比之后往往更愿意投入MacBook Air的怀抱。一方面,英特尔信誓旦旦宣称要带领PC厂商凭借超极本重回高利润时代;另一方面又规定了要控制超极本的售价,以便迅速让超极本成为市场主流。这真是一个难以妥协的悖论。
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推广超极本这一被其定位为跨世代产品的概念,英特尔对超极本标准进行了适当的放宽。除了必须搭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支持瞬间唤醒技术、厚度不超过20mm等几方面依旧维持较高要求外,超极本的其他规格都放宽了,SSD及重量都已经不再是超极本的限制。在4月份的IDF上英特尔甚至表示优化设计过的塑料外壳可以达到替换现有金属机身的目标,英特尔对于超极本尽快进入主流市场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当然,采用全金属机身以及大容量SSD的超极本将作为旗舰形象产品存在,而主流超极本产品将会采用塑料机身以及SSD与HDD混合存储的方式降低成本,从而实现超极本的普及。已经有厂商按照英特尔的建议进行了尝试,近期市场上出现的低价超极本中就不乏采用ABS+工程塑料外壳的产品。
有两种情况能让产品价格下降:其一是牺牲一部分材质或配置,降低成本,其二便是市场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显然,在市场规模并未达到临界点的前提下,目前的低价超极本只可能采用第一种途径。尽管英特尔试图将超极本打造成一个革命性的概念,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超极本要想成功仍然必须在市场上首先获得认可,价格则是一个跳不过去的坎。这就注定了超极本不能严格按照英特尔的计划来发展,厂商根据市场需要熟练地祭起了减法法则。这些低价“超极本”基本符合英特尔超极本的定义,但无论从工艺水准还是机器性能上距离真正意义的超极本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英特尔乐于看到厂商通过在超极本上的创新举措,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单纯的降价浪潮事实上会破坏超极本的定位,恐怕是否符合英特尔的利益还未可知。
英特尔降低超极本标准的初衷是先将超极本的售价降到一个可以为大家接受的位置,使超极本逐渐为市场所接受,再慢慢完善超极本产品的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超极本价格战并不是英特尔所希望的,更重要的是低价超极本与传统笔记本电脑所覆盖的用户范围进一步重叠,而成本缩减后应用体验与普通笔记本电脑也没有什么差别。对用户来说,购买超极本或购买传统意义上的笔记本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受成本限制和高端定位的影响,大部分厂商的超极本并不会马上受到低价超极本的影响,通过降低标准来快速加入降低浪潮。不过,Yoga这样的概念性产品毕竟是少数,多数超极本必然在很多指标上趋于同质化,价格战仍将是超极本未来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苦楚。好消息是随着超极本标准的放宽,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渐渐成熟,SSD等核心零部件的价格下调,超极本的成本在今年终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这注定超极本的价格会渐渐降到理性的水准。无论怎样,可以肯定的是超极本目前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厂商之间在开始互相角逐,消费者也开始了各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