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三套复杂的措施合力下,苹果新iPad做到了256ppi的高分辨率、同样的亮度输出以及相当的电池续航力。付出的代价则包括:较高的成本以及新iPad机体号称可以煎蛋的发热量。当然,高热量的来源不仅仅是屏幕本身,更大电池、芯片等部分带来的热量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在实际使用中,如果并非持续3D游戏或者其它高负载应用,其实也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夸张。
新iPad和Macbook Pro的视网膜屏幕无疑将给业界带来一场追逐高分辨率的风潮,这显然也是“勇敢者的游戏”。高昂的成本、过高的功耗、不够稳定的品质都考验着用户的耐心和设计者的实力。
即便超高分辨率有着细腻度优势,但我们并不认为桌面PC一定会跟进。绝大多数的用户并不会觉得当前的显示产品分辨率过低,更多的不满集中于LCD产品低劣的色彩品质,这也是当前显示产品亟需改进的方面。对平板厂商来说,既然跟风视网膜屏幕可能并不是个好主意,传统的IPS屏无疑是更务实的选择。当然,平板厂商可以选择比往常略高一些的分辨率,更宽广的色域空间、以提供更丰富的色彩,同时可以做到更出色的亮度显示——用户一般会在户外更频繁地使用平板,高亮度对于使用体验有着显著的提升,这也远比新iPad的Retina超高分屏幕来得有用。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轮新iPad的上市,并没有引发往日排队膜拜的热潮,冷清的反应与前两代产品上市时构成鲜明的对比。其原因便在于,面对新iPad的Retina超高分屏幕,我们在30cm距离并不细致地观看时,细腻度并不会比iPad2有明显的优胜,两者的区别更多是在微观层面,这就很难对用户构成实际体验上的吸引力。国外的盲测已经表明,用户在面对iPad2时,甚至以为那就是新iPad。
然而,对于高端定位的Android和Windows 8平板而言,Retina高分屏将是一个强大的壁垒。在短时间内,夏普、三星、LG三家公司的产能,恐怕也只能勉强满足苹果的需求,不会有太多的余量可以供给其他厂商。在这种局面下,我们认为平板厂商强上视网膜屏幕、同苹果正面对抗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再者,视网膜屏幕自身的不足在短时间内也是不可能缓解,比如功耗大、发热量高,这对于注重电池续航能力、手持使用舒适度的平板电脑而言都是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Retina的使用,还给新iPad的硬件系统带来巨大的额外负荷——要在2048×1536超高分辨率环境下提供同样的视觉效果,苹果必须动用性能更强大的高分辨率图像处理器,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流畅性,新iPad的硬件系统必须获得大幅度升级。我们可以看到,新iPad的A5X处理器尺寸便增大许多,虽然它的硬件性能获得相当大的提升,但也仅仅是提供了与iPad2相当的应用体验而已。
视网膜屏幕的确带来了更加清晰和细腻的显示效果,但它对于设备的综合使用体验提升有限,只有在全神贯注对比的时候,用户能够感受到细微的差异。而在大多数常规使用情况下,相信用户很难察觉。
但苹果在业界的巨大影响力注定了视网膜屏幕不会被忽视,高分辨率的产品将会不断涌现—当然,这里的高分辨率并不是对视觉极限的盲目追求,而是在现行基础上的适度提升,以求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问题在于,苹果自身拥有操作系统,并控制着整个生态体系,可以解决各种问题。而PC厂商都依赖于微软的Windows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假如操作系统端的生态链没有做好配合的准备,那么这类视网膜屏幕在平板或者PC端恐怕仍然不乐观。
当然,现在来看微软在Windows 8中是不甘落后的,近日也在与众多OEM厂商密谋反击苹果,推出针对Windows 8的高分屏产品。微软计划在Windows 8中采用100%、140%和180%三种缩放比例,软件开发人员可以使用矢量图形或CSS3来加载不同缩放比例的图像。微软希望Windows 8缩放技术可以让应用程序横跨不同的屏幕分辨率,使之在各种设备下都能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显示效果。而以苹果为竞争目标的P C厂商们自然也会勇于尝试,华硕已经决定率先在新一代超极本中引入视网膜屏幕以抢占先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PC厂商加入战团。
无论怎么看,视网膜屏幕都给LCD业界带来一场革命,这或许也是L C D的后一次技术革命,在这之后,OLED恐怕将会完全取代LCD成为主导。